(相关资料图)
3月26日,苏州的马拉松比赛就要开跑。52岁的医生范凯也将是其中一名跑者,虽然一直在锻炼身体,但他并不追求“更快”,从2014年开始参加马拉松到现在,他不在乎名次,甚至还越跑越慢,因为他是一名“急救跑者”。
3月24日,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放慢速度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参赛者的状态,保存体力救助别人,“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成绩放在第一,把赛道安全放在第一。”
在马拉松比赛中,赛道的最左侧总有几个人,他们一边跑,一边用余光扫着赛道上的选手。他们的任务是随时观察选手的身体状况,并在突发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人称“急救跑者”。苏州老年医院52岁的范凯医生就是马拉松急救跑者中的一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范凯作为医疗志愿者在马拉松医疗定点参加急救,主要任务就是待在医疗定点等待突发情况并参与处理。范凯告诉北青报记者,如果跑者出现意外,冲到跑者身边的过程也会耽误时间,尤其情况紧急的时候。“我发现好多人在跑的过程中体力都跟不上,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点运动量才能增强体力。也可以跟参赛者一起跑,这样能够第一时间处理紧急情况,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这个跑步的过程中,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也会得到缓解。”范凯告诉记者,他是从2014年开始跑马拉松的,一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跑。作为临床医生又具备急救知识,除了参与急救跑者的工作,他有时也会给医疗跑者做培训。
成了一名马拉松急救跑者以来,范凯大大小小遇到过十几次急救经历,大多是中暑的、电解质紊乱的、低血糖的,有时也需要给跑者除颤或做胸外按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助是在横店的时候,一个小伙子跑到18公里处突然倒地,范凯立刻找人帮忙将其拖到树荫下通风通气,一边让志愿者打120,一边问边上的跑友要水降温,把他的衣服解开。
“五六分钟之后,他的脸色慢慢好转,意识也逐渐恢复。”范凯介绍,中暑分为轻的、重的和热射病,假如轻微中暑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向重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影响生命安全,“但周围好多人都不了解这种情况,缺乏急救知识,从那之后我就更看重向马拉松跑者传播急救知识,参加马拉松急救的次数也更频繁。”范凯说。
第一次跑马拉松的时候,范凯对自己体力也没有把握,没想到跑半马两小时多一点时间就完成了,此后,他便一直坚持跑步。“这是一个系统的事情,你需要经常训练。”他说,自己一个月大概跑两三百公里,一般是在白天结束工作后去河边健身步道上跑一跑,如果下雨就和同事一起去打球,“三个小时打下来也不太累。”
作为一名急救跑者,一般要在赛道最边上跑,用余光看整个赛道,对速度没有要求,但得做到“安全”。范凯表示,他参加马拉松或者给其他跑者培训一般是利用周六日或节假日的时间,不占用工作时间。“虽然这份工作本身也没什么回报,但是既能在这件事情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又可以在有效的范围内确保大家的安全,我还是蛮欣慰的。我热爱这份工作,也乐意去做这份工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实习生 武雨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