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偶有阴雨,但部分基金的投资者是越来越没有耐心了。

11月28日,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债券基金意外大涨,以C类为例,其日涨幅居然超过24%。


(资料图)

如此大放异彩的基金净值,顿时引发投资者“啧啧称奇”。

一些投资者在网上讨论区感慨:

“买你就发达了。”

“小伙子,最近别人都在跌只有你在涨,可以啊。”

但资深一点的投资者,就明白:这样的净值表现绝不是“厉害”可以形容。

怕是基金自身的运作,遇到了难以言说的考验。

净值表现“异常”

单日涨幅24%,对一个基金意味着什么?

只有两个字—— 异常

理由很简单,目前我国公募基金重点投资的股市和债市的主流品种涨跌停板最高为正负20%(除三板和可转债外)。

因此,在正常情况,一个基金净值的涨跌幅很难超过15%每天。

高达24%的日净值波动,必然有投资以外的因素导致。

而后者对基金经理显然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竟然是债券基金?

那么这个基金具不具备,收益比业内其他产品更高的可能性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根据它的招募书。

该基金为债券型基金。而且是 理论上“预期风险与收益”高于货币市场基金,低于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下图)。

概括的说,这是个涨跌都比较悠着点的稳健型产品。

这更加坐实了,这个产品不应该如此大涨的结论。

募集尚未“满月”

更让人侧目的是,这是一只 2022年11月16日成立的新基金。

换言之,成立至今也就半个月左右。

一个“生命周期”刚满半个月的产品,咋就净值“异常”了?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定消息解释相关原因。但是从该基金的成立公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根据相关公告,该基金的募集成立规模是2个多亿,刚好超过法规的“准生线”。

但该基金的有效认购总户数只有285户。

简单除一下,认购该基金的285个客户,人均要认购该基金72万元。

一个规模本来就不大的基金,成立人数又很少,只能指向一个解释:

这个基金里有“大户”。

这(几)个大户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它可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而大手笔认购该产品。

否则就无法解释,这个基金的人均认购规模几乎是业内同类产品的十数倍。

毕竟,老百姓能掏出的钱都是有限的。

“偏财”何处来?

有了大户,就会导致一个基金经理都不愿面对的情况。

就是 规模的稳定性比较差。

比如,某一天,这个大户要撤退,那么基金的规模可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而这个假设的情况,又很好的“照应”了前两天的净值波动。

原因是按照基金招募书的约定,投资人如果赎回,通常是要交一些赎回费的。

而赎回的投资者缴纳的赎回费,会全额计入基金财产,作为对存量投资者的补偿。

假设这个基金有99%的份额被赎回,这批投资者缴纳了1.5%的最高的赎回费的话。那么剩余的1%的投资者,将获得户均1.5倍的额外收益。

如果是1元的净值,就会有1.5元的额外收益。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赎回费假说较难成立

但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基金的契约时,我们发现,赎回费的假设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

原因是,这个基金设立了一个非常宽松、友好、且低的赎回率制度。

根据该基金的契约安排,对于C类份额持有人,如果持有期超过7天,则赎回费为零。

鉴于该基金实际成立十天后才出现了净值异常,所以 它的C类持有人大概率是无需缴纳赎回费的。

而根据此前成立公告,该基金的绝大部分规模均为C份额,理论上,如果有大户在成立时就申购,而近期抛售的话,无需承担赎回费。

“柳暗花明”的解读

但我们还了解到,如果基金出现大额赎回,它还有一种可能导致净值暴涨——就是估算单位的原因。

做一个假设,比如某个基金原来净值估算保留在小数点后千分位,那么它理论上万分位的数额是不会体现在公开净值中的。

如果该基金突然遭遇极大比例的赎回,那么可能导致这小数点千分位后的资产,因为规模突然缩小而被凸显出来。 后者可能导致突然的净值大涨或大跌。

而查阅公告我们确实也可以发现,上述基金是11月21日进行放开申购赎回的(下图)。

也就是说,从11月21日开始,该基金成立时的投资者,就有了随时可以赎回的权利。

机会难把握

那么,如一些论坛上投资者的期待那样,这类机会可以通过研究去把握么?

恐怕也不容易。

首先的问题是, 没有人可以预知其他基金的赎回节奏,除非赎回者自己。

其次,许多大比例赎回的 机构都会有意识的挑选赎回费较少的时期操作

其三,即便是发现了大额赎回的机遇, 净值计算精度带来的收益或亏损,仍然有随机性(尤其是对外部投资者而言)。

更何况,大额赎回可能导致基金产品流动性变差,这对投资者也是一种潜在的“损失”。

赎回固收势头依旧

值得关注的倒是另一个问题。

近期固收类产品的赎回案例频发,在牛市几年后,债市的前景似乎受到了一些机构的谨慎看待。

部分投资者和资金“趋利避害”、“转场”的意味越来越明显。

而从28日和29日股市的表现看,这种“股市债市跷跷板”的表现效应,似乎也有所显现。

来源:资事堂,作者徐行 编辑袁畅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大额赎回也是制度允许的行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