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成立三年来,全区累计探索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已有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今年上半年,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实现进出口额922.2亿元,其中出口716.7亿元、同比增长18.4%。


【资料图】

累计制度创新162项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安徽自贸试验区在首创改革上实现突破,近三年来,已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6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复制推广。

其中,7月18日,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芜湖片区“探索打造长江航运综合服务新模式”供各地借鉴推广。6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在全国范围及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的24项改革事项,合肥片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和“科创企业信用(信用贷)票据融资新模式”、芜湖片区“动产(供应链票据)质押融资业务模式”3项改革事项入选。

据了解,合肥片区立足“科创+产业”战略定位,探索成长型科技企业融资模式,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建立科创类企业支持名录,通过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引导银行给予企业融资支持,累计支持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

此外,合肥片区还探索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整合多部门人才信息资源、提供60余项人才配套服务,构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据统计,该体系已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2万余人次,被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新三样”走俏海外

当前,“新三样”成为外贸领域的热词。以往,服装、家电、家具被称为外贸出口的“老三样”。现如今,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走俏海外,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

会上,记者了解到,上半年,安徽鼓励创新、绿色、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219.3亿元、增长51.7%,带动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5.7%、占出口总值的68%。

为畅通进出口通道,安徽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合肥国际全货机航线增至6条。同时开展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降低企业进口关税成本。

全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4.4%的进出口额、30.9%的实际使用外资,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汽车产业成安徽“首位产业”

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以清单化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举措,大力赋能服务“首位产业”。

其中,合肥片区建设针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易货贸易平台,统一监管体系和货值认定标准,降低汽车出口企业经营成本。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459.5亿元、同比增长132.3%。

与此同时,安徽还探索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试验区“双自联动”发展,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累计支持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

为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安徽自贸试验区创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模式,深化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共用,为180多家企业提供500余次服务。共建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成立中电科汽车芯片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应用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首个型材工业互联网平台。组建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真机的算法验证在合肥片区成功实现。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安徽支持中国科大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创新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约定风险共担。

目前已确定安徽大学等5所高校作为我省赋权试点单位,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截至今年6月底,通过试点已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李润媛 刘欣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