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吉林省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有关统计数据。吉林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孙大维表示,上半年,吉林省工业运行总体上呈现恢复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居全国第13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资料图】

一是汽车产业发展稳中向好。上半年,吉林省启动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大力开展汽车促销活动,持续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示范工程,强化中欧班列保障支持整车出口,多措并举推动汽车产业企稳向好。上半年,一汽省属口径整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和3.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21.4%和177.6%。上半年,吉林省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

二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依托“陆上风光三峡”项目建设,推动中车新能源、远景能源、三一风电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上半年合计产值同比增长227%。同时,持续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跟踪推进新一代高速智能动车组、标准地铁列车等新产品研制,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成功下线,前6个月中车长客轨道动车交付量同比增长3.14倍。上半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

三是碳纤维产业成为工业新亮点。吉林省政府出台碳纤维产业发展2.0版政策措施,组建成立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联盟,全力推动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年产1.2万吨碳纤维复材产品项目于1月下旬建成投产并一次开车成功,年产10万吨碳纤维原丝生产线投产后实现了满负荷生产。上半年,吉林省碳纤维产量同比增长59%,吉林化纤、国兴碳纤维、吉林碳谷等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上半年,吉林省纺织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

四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高速增长。吉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7个方面20条措施,促进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化、规模化、融合化发展。海谱润斯、新产业、禹衡光学、奥来德等企业产品订单量大幅提升,松原正泰光伏组件、吉林叁吉PCB线路板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园、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显。上半年,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3%。

五是企业效益水平持续改善。清单化跟踪推进国家和省支持企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稳预期等各项政策落实,扎实推进实体经济降本减负。1至5月,吉林省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4%,增速列全国第1位。建立常态化助企服务机制,动态开展银企对接、产需衔接活动,做好企业生产用电、用能等要素保障,强化重点产业链配套链稳定供给,全力稳定重点产业企业生产经营,1至5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增速列全国第5位。

孙大维说,上半年,吉林省工信系统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形成推动工业投资企稳向好的工作合力,特别是6月份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7%,成效突出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全省重大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上半年,吉林省投资百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部启动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陆续开展设备安装。吉化120万吨乙烯、60万吨ABS等转型升级项目新建23套主装置中已开工19套。中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叶片厂房、电机厂房、储能厂房等建设,园区内4家企业均已投入生产。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设备陆续进场,计划年内投产。这些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对工业投资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

二是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项目有序推进。集中组织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系列项目开工活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暨奥迪PPE配套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复工建设。吉林玲珑1420万条轮胎生产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项目(二期)、一汽解放车桥基地建设暨重型换代桥技术升级、富赛汽车电子科技园、地通白车身等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这些项目有序推进,对工业投资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数字吉林”建设总体部署,全面启动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300个以上“智改数转”示范项目,通过三年努力,推动全省有意愿规上企业完成一轮“智改数转”。目前,正在组织各地区申报2023年省级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省里已专门出台政策,通过贷款贴息、事后奖补、担保费补助等方式,对企业“智改数转”项目建设给予奖励支持。通过实施“智改数转”项目,促进全省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孙大维表示,下一步,吉林省工信系统将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抓好三季度工业稳增长工作,并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主动服务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突出支持汽车产业稳定运行,提高整车排产量,带动零部件企业释放产能。突出推动重点企业稳产满产,制定三季度全省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深度挖掘企业增量因素。突出推动重大工业项目投产达效,为工业增长形成增量支撑。加强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和精准服务,省市县合力做好重点企业包保服务,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增速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