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中国多个救援队紧急前往震区开展救援。2月8日,阜阳中青应急服务队副队长陈松林与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一起,赶往土耳其参与救援和赈灾。在震区废墟间、严寒中艰难度过十多天后,陈松林于2月23日平安返回阜阳。2月24日,记者专访了他,听他讲述在土耳其的难忘故事。


(资料图片)

救援期间,经历了多次余震

记者:土耳其地震发生得很突然,你们也是紧急前往援助。从北京出发时,你和队友来得及做充分准备吗?

陈松林:应该说,由于我们有相关经验,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从北京出发前,我和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的队友通过新闻报道等了解到震区一些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当地缺少的是救援设备,所以,必须尽量多携带救援装备。

经过筛选,我们携带了液压破拆工具——包括液压扩张器、液压剪扩器、液压撑顶器等,以及生命探测仪、发电机、蛇眼探测仪各一套,还携带了电动无齿锯等手动破拆工具。由于托运费用昂贵,为了多带些救援设备,我们自带的行李就不得不减少。后来,在救援过程中,这些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刚到达土耳其震区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情况?

陈松林:2月8日从阜阳出发,辗转2天后才抵达土耳其震区。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离重灾区越近,我的心就揪得越紧。在距离重灾区30公里左右,我看到有部分房屋倒塌,越往震中去这种倒塌越严重。

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的破坏程度超乎想象,50%以上的房屋都在地震中损毁了,一栋栋建筑成为废墟,崩塌的砖瓦水泥碎片散落一片,厚厚的楼板层叠挤压。救援期间,我们还经历了多次余震,未倒的房屋摇摇欲坠,随时有坍塌危险。当地有汽车的居民都在车上过日子;没有汽车的,在当地政府提供的帐篷等地方避难。

每天结束救援,我们回到平澜救援队营地已经是深夜。由于当地气温低,回到营地后,我也无法入睡。在土耳其的前两天,几乎彻夜未眠。由于帐篷和睡袋都比较单薄,室外气温低至0℃以下,睡着了也会被冻醒。白天在外搜救时衣服上粘的雪花,一直到深夜都没有融化。

当地群众眼含热泪

用手势向中国志愿者表达感谢

记者:你和队友的救援工作,开展得是不是很艰难?

陈松林:是的。但欣慰的是,我和队友们经过努力,救出过一名女性幸存者。

当地时间2月12日早上,我和队友来到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的一处搜救点。这个搜救点是三栋楼倒塌后挤压在一起,共有3个作业面。抵达作业面后,我们没有立即开展搜救。因为当地生还者在废墟中喊叫亲人时听到了回音,随后我们确定幸存者应该在离救援通道3米左右。能听到幸存者回音,我们的搜救就更加小心谨慎,防止出现二次坍塌造成伤害。

当地消防人员使用刀具试图割断挡在救援通道前的钢丝床,但效果甚微。我们看见后,便用从国内带去的电动无齿锯将钢丝床分开,发现幸存者在电梯井和楼板之间。我们用顶撑将楼板支撑起来,以防再次坍塌,并往里打了1.5米的救援通道。眼看就可以接触到幸存者了,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幸存者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可以看到她的头和上半身,下半身却被杂物掩盖。

我们就用镐头和手将杂物一点点清理干净,把担架塞进去,固定好幸存者,再将人抬出。两个小时后,幸存者被成功救出,是一名女性,腿部受伤。救出幸存者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鼓掌。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类是一家,灾难不分国界,对于家人的情感都是一样。当幸存者被抬上担架送医后,当地群众眼含热泪,用手势向我们表达感谢。

记者:在救援过程中,还有哪些事情令你难忘?

陈松林:在土耳其当地,有一种“口哨语言”,即用口哨传递信息。口哨一吹,周边的人、车,包括救灾器械,都会停下来保持安静。在营救幸存者时,“口哨语言”发挥了巨大作用。

让我感动的还有,一天搜救结束后,当我满身灰尘准备返回营地时,当地居民上前轻轻为我拍去衣服上的灰尘。

时间就是生命。搜救期间,我和队友们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天亮出发,天黑回到营地。有时候中午来不及吃饭,土耳其人民就自发地为我们送来水果、酸奶、面包等。救援物资有限,我们不忍心占用有限的物资,都是吃一些自带的压缩饼干等。

除了成功营救出一名幸存者外,我和队友们还一共搜救出31具遇难者遗体,其中有父子,有母女,还有的是一家三口,甚至一家六口。我印象最深的是搜救出的一对父子的遗体,他们被搜救出来时还紧紧抱在一起。这些既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搜救出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小,我们工作重点从搜救转移到了赈灾。我们发现,当地物资紧缺,于是就驱车前往150公里外的土耳其阿达纳省采购了棉衣、取暖炉子、牙膏、内衣、儿童的尿不湿及奶粉等救灾物资,并在当地设立的补给点进行发放。

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记者:在土耳其救援这段时间,你时常想念家人吗?

陈松林:起初,由于震区通信等几乎全部中断,2月11日夜里,我才收到女儿发来的一条微信语音留言,让我瞬间破防。女儿带着哭声说想我了,让我注意安全。一段十几秒的语音,让我感受到了家人对我的担心。妻子更是每天等到凌晨两三点我回到营地打电话报平安后,才能安心入睡。

虽然妻子并不希望我去危险的地方,但身为救援队的一员,这又是我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所以他们都全力支持。妻子每天除了提醒我注意安全外,也会鼓励我,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

记者:对于此次救援,你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陈松林:虽然我此前参与了多次重大救援工作,但此次土耳其地震救援现场的情况,是我碰到的所有救援中最为复杂的。

我们救援的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房屋大多数是高层住宅,建筑物倒塌的方式不同,不同的倒塌形式,有不同的救援方式。在救援期间,不同国家的救援队都会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救援、交流经验。我个人也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经验。

记者:很多人将赴土耳其救援的志愿者称为“勇士”“英雄”,你怎么看?

陈松林:从阜阳出发时,我一直都面带笑容,其实内心无比复杂,意外什么时候发生谁也难以预料,更何况是7.8级地震这种复杂的地震现场。这两天,我也看到了很多赴土耳其救援的志愿者回国的视频,很多网友称呼志愿者为“勇士”“英雄”。在我看来受之有愧,我们是出于人道主义前往,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参加志愿服务,我感觉最有价值的是辛苦自己温暖他人。

关键词: 注意安全 破拆工具 力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