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常委会今天(6月30日)举行,围绕“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推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专题协商议政。北京市政协委员针对普惠养老服务、养老助餐服务、长护险等老人关注的问题进行建言。
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区域不均衡
当前,北京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区域上的不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
(相关资料图)
今年2月至6月,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市区政协委员、党派成员、专家学者等围绕“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推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开展系列调研协商。调研组深入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10个区,走进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和邻里互助点、养老助餐点等单位,实地走访30多个有代表性的点位。
调研组认为,新时代十年来,北京养老工作持续改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框架初步形成。北京在兜底保障、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养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当前,北京老年人及其家庭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还面临不少急难愁盼,包括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市场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严重制约养老事业发展、科技赋能养老事业存在短板等问题。
聚焦这些问题,总调研报告提出了意见建议。
建议根据退休金等水平,确定普惠养老机构床位价格
北京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赵丽君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表示,北京养老机构共有571家,养老床位11.2万张,收住常住老年人4.3万,虽然只占465万常住老年人的0.93%,却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但目前,北京存在“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占比低,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低”的“双低”现象。养老机构收费与老年人承受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全市养老机构月均收费约5500元,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机构收费普遍在7000元以上,多数老年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左右。
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将普惠养老服务作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点;根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退休金等水平,确定普惠养老机构床位价格;以家庭收入和身体状况为基础,制定入住普惠养老机构的资格标准;明确公办机构除了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之外的床位应定位为普惠养老床位。
建议补贴“随人走”,河北承接京籍老人养老机构享受补贴
赵丽君称,目前全市只有189家养老机构内设有医疗机构,占36.6%,其中能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更少。建议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就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提供医疗服务作出刚性制度安排。制定福彩公益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的使用政策。
同时,京冀养老协同发展仍存障碍。河北医疗服务能力与北京有差距,京籍老年人顾虑较多。另外,养老机构相关补贴政策没有打通,河北能享受北京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政策的只有一家。她建议,积极促进京冀医疗资源对接共享,促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河北地区。实施补贴“随人走”的政策,让河北地区承接京籍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同等享受相应的运营补贴。
建议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助餐服务平台
北京市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委员、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会原理事长吴文彦发言称,到2023年4月,北京建成养老助餐点1489家,覆盖社区村3894个、约220万老人。但目前,实际呈现出的需求还不强劲,2022年全市接受养老助餐服务的老人仅占常住老年人口的2.1%。供给方面,市场表现不积极,餐饮企业只占提供服务主体的12.5%。
她建议,建立统一网络平台,广泛连接、动态反映需求与供给,实现全市数据全市共享,为部门、街乡施策提供支持;为服务主体把握需求、做优服务。用好社区党员报到、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形式,重点为失能失智、低收入老人提供点餐、送餐服务。
市政协调研组报告建议,由餐饮企业、养老机构、中央厨房、机关企业食堂等具有较大规模食品生产经营能力的主体负责制餐,由养老驿站发挥贴近社区的区位优势负责分餐、提供场所供老年人用餐或者送餐,构建起制餐-分餐-就餐或者送餐分工协作的养老助餐服务格局,既有利于食品安全和成本控制,也能让老年人享受到实惠。
建议尽快在全市域推进长期护理保险
2020年9月,石景山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试点。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常委、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李凤芹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截至2023年5月,参保42.7万人,累计待遇享受4047人,实时待遇享受2308人,重度失能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压力得到了极大缓解。
北京将探索建立长护险制度列入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结合石景山区的试点,她建议,积极争取国家主管部门支持,尽快批准在全市域范围内推行长护险,全面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为城乡居民设置自愿缴费参保5年的待遇等待期作为门槛,避免出现已经或者即将出现重度失能情况才缴费的逆选择现象。
调整参保缴费结构,除了单位、职工或者居民个人的缴费外,有计划地将社会慈善捐助、福利彩票资金等引入长护险基金,使其减少对医保基金的依赖。依托高校、职业教育等,定制培养专业人才加入护理服务队伍。探索通过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方式缓解护理员短缺。加快推动国家医保局、民政部失能评估标准在北京相关部门实操层面的统一,建立失能评估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
建议扩大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开的关怀服务。
北京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主任、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王真表示,市委市政府连续2年将“推进安宁疗护中心转型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机构试点等工作均在逐步开展。
但目前存在安宁疗护服务收费政策不完善、安宁疗护机构安全保障政策措施不健全、安宁疗护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市民需要等问题。截至2022年底,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330.1万,北京注册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床位仅650张,即平均5000余位65岁以上老年人使用1张床位,绝对数量不足。
她建议,建立健全安宁疗护服务收费政策。对于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医疗服务项目,允许医疗机构在政府定价的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同时适当增加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并纳入医保;对于非医疗服务项目,由发改部门明确相关收费政策,允许医疗机构自主定价。
针对安宁疗护机构安全保障政策措施不健全的问题,她建议,制定专门针对安宁疗护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安全标准和监管办法,对其施工、执业、服务、工作人员培训等涉及安全的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强化机构的安全运营主体责任,加强常态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同时,扩大安宁疗护服务供给。由市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统筹做好全市安宁疗护服务资源的规划和布局,依托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等设立安宁疗护床位,建立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