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芝将爷爷生前的教材摆上展柜


(资料图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前,颍上县新集镇中心学校几位八年级学生手捧课本,端坐于凉亭内大声朗读。

凉亭就是新集镇赵王村村民陈献芝正在打造的“乡村教育博物馆”景观之一。

油墨印刷的试卷,泛黄的课本、教案,落满尘埃的教具……出生于教育世家的陈献芝,利用祖父旧宅打造的“博物馆”初现雏形。他希望,能将其打造成一处研学基地,留住曾经的记忆,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

建国初的小学课本,还有铁笔蜡纸老算盘

穿过颍上县新集镇中心学校的操场,校园西侧的围墙处开了个小门。推门而入,便是陈献芝爷爷陈国振的故居所在。

如今,这里已成为初见雏形的“乡村教育博物馆”。门前的空地上整齐垒砌了数堆残砖断瓦,这些都是近来陈献芝四处搜集的仿古老旧砖块。

小院的东侧,是一座约3米多高的土堆,这是村里仅存的一段旧城墙。

步入房屋,一股浓郁的“怀旧味道”扑面而来:古朴的桌椅,陈旧的“二八杠”,一排排泛黄的教材……

建国初的小学课本,上世纪50年代的代数几何、上世纪70年代的铁笔蜡纸、上世纪80年代初的高考准考证,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算盘……“这些都是我爷爷留下来的。”陈献芝指着展厅里的物品介绍,去年下半年他在整理祖父陈国振的遗物时,清理出老教材、书本、试卷等300余件。

留住记忆,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陈献芝出生于当地的教育世家,爷爷、父母、妹妹及叔叔全家十多口人,除了自己外都是乡村教师。“可以说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迁。”

1956年,陈国振和几位同事响应国家发展乡村教育的号召,在当时的江口镇办起了乡村学校。后来,学校迁到新集镇,更名为新集镇初级中学,即新集镇中心学校的前身。

退休教师马绍泼是陈国振在新集镇初级中学的第一届学生,虽然年逾八旬,老人对童年的经历记忆犹新,“没有电灯,也没有课桌,大家就趴在泥桌上听老师讲课。”

前几年,陈献芝在城里添置了新房,但他依旧长期居住在乡下老屋。去年,他用祖父遗物打造“乡村教育博物馆”,如今已经初现雏形。

“第一次来的时候,真的有点惊讶。”新集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家恒说,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感怀、追忆过往的所在。

他介绍,近年来中心校发展迅速,学校建起教学楼,教学设施实现现代化,师资力量充裕,学校软硬件跟城里的差不多。陈献芝的“博物馆”,让大家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变迁,留住曾经的记忆,也让年轻教师了解、学习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里跟学校也就一墙之隔,周末孩子们也能来这读书。”

陈献芝称,他将继续收集老物件,完善这座“博物馆”,努力将其打造成开展研学活动的场所,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镇中心学校 教育世家 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