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A股最火爆的主题,无疑是AI和“中特估”了。
但指数猫今天想聊一聊港股医药。
为什么聊这个,医药已经跌到人人嫌的地步,
(相关资料图)
但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医药是否已经进入到值得关注的射程范围了呢?
考虑美联储加息或接近尾声,外部大环境会利好创新药估值提升。
而港股医药创新特色鲜明,正好与A股形成互补。
上次也有小伙伴留言,“有没有投资范围含港股的创新药指数推荐”。
当时,医药板块迎来一波久违的资金加仓,4月当月截至24日,合计有超200亿资金涌入医药类ETF。
其中创新药相关ETF份额增长靠前, 尤其港股创新药ETF更为疯狂,基金份额增加了283.4%,如下表。
今天就来对比一下含港股创新药的医药指数。
先再啰嗦一下,梳理一下大致逻辑。
01
资金为何关注港股创新药?
近期来看,医药创新板块确实有不少利好因素。
首先,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药创新,有关创新药的利好政策也迎来加码。
不久前,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
相关内容指出,儿童专用创新药、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以及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创新药享受上市许可申请加速审评。
这将有利于促进创新药的上市进程。
其次是事件性刺激因素,4月中旬重磅医药会议AAC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如期召开,已经帮助驱动了一波创新药行情。
而6月将召开另一个医药界的重磅会议——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国内多个药企将在会议上披露多个最新临床数据,涉及小分子、单抗、双抗、ADC和CAR-T等多种疗法。
参考近年来ASCO会议前后创新药行业行情走势,券商预计本次ASCO年会上相关创新药企业密集披露的临床数据,将驱动创新药行业整体行情向上。
再次,经过最近两年多的回调,港股医药的估值基本都回落到历史相对低位。
以港股创新药指数为例,指数的PB目前位于近5年来的9.72%分位数,处于机会值以下。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美联储加息或接近尾声,美债利率有望高位回落。
作为高研发的成长行业,医药创新企业的估值对远期无风险利率十分敏感,因此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或将有利于医药创新企业估值提升。
与A股医药板块相比,港股上市的医药公司有一些独特之处。
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 增加了第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新规,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有收入、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由于创新药企和许多新型生物科技企业前期科研成本投入巨大、难以快速盈利的特点,港股市场的这一新制度为它们搭建了得天独厚的融资平台。
所以 最近几年,许多具有创新优势的生物科技公司选择在港股挂牌上市。香港也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这就使得港股医药具备了鲜明的创新特色,并且与A股形成互补。
02
五个含港股创新药的医药指数
含港股创新药的医药指数,盘点下来主要有5只,分别是:
我们先对这几个指数进行一下区分。
(小伙伴也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看总结)
1)五个指数中,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和“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港股通医药C)的定位都是行业指数,覆盖了港股医药全行业,成份股数量也最多。
虽然是泛行业类指数,但因为包括了众多的创新药企,所以这两个指数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创新属性。
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金斯瑞生物科技、康方生物这些优质、有潜力的生物科技公司,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先声药业等头部制药企业,以及启明医疗、微创机器人、心通医疗、爱康医疗等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都包含在这两个指数的成份股中。
这两个指数成份股的构成整体也很相似,除了一些成分股在权重排行上面有一些错位,以及权重占比略有差别之外,其他差别不是不大。
再看一下编制方法。
“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恒生生物科技)主要聚焦港股生物科技公司,这个指数的编制方法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基本相似,都是标准的市值加权,不涉及SmartBeta策略,成分股权重上限为10%。
不同之处在于,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在恒生医疗保健行业的基础上,基本上剔除了“恒生中医药”和“恒生医疗及医学美容服务”几个子行业。
比如做肿瘤医疗服务的海吉亚医疗、做植发医疗服务的雍禾医疗、做隐形矫治的时代天使等特色细分赛道,还有中国中药、同仁堂国药这些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成份股,都不在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中。
最后两个指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SHS沪港深创新药)和“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港股创新药)。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个指数专注创新药,都是明确选取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和生产)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两个指数的成分股个数都较少,分别只有50和46只。
不同的是,前者很明显是由沪深港三地创新药上市公司组成,其中港股创新药企业占比为1/3,沪市和深市分别占比35%和31%;而后者专注于港股市场。
2)市值构成方面,可以看到, SHS沪港深创新药指数市值偏向中大盘,其他四个指数偏向中小盘。
3)行业权重分布方面, SHS沪港深创新药指数、港股创新药指数集中持仓生物制品、化学制剂、CXO等行业,占比均在75%左右。
其他三个指数持仓则相对较为分散。
4)成份股权重分布方面,如下表所示, 五个指数从左到右,前5和前10权重股占比基本上逐次增大。
港股创新药指数,前5大成份股权重合计为45.43%,前10大成份股合计权重为66.19%,权重最为集中。
其次是沪深港创新药指数,然后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
港股通医药C前5大合计为35.9%,前10大合计权重为50.7%,权重相对最为分散。
总的来说: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港股通医药C,行业分布更全更广,成分股涵盖全产业链细分环节龙头,同时成分股权重较为分散,可降低个别大权重股对指数的影响,也更能捕捉行业动态变化。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则主要聚焦港股生物科技公司,可以看成是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精选版。
SHS沪港深创新药指数、港股创新药指数,两者都集中持仓生物制品、化学制剂、CXO等行业,并且成分股数量分布较为集中,不同在于: 一个由沪深港三地创新药上市公司组成,一个全部由港股创新药上市公司组成;一个偏向中大盘龙头公司,一个聚焦中小市值龙头公司。
03
业绩大PK
先看下5个指数近3年的市场表现:
从历年回报来看,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和港股通医药C走势较为相近。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2019年底才成立,从2020年以来的回报看,也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相差不大。
相对来说,港股创新药指数和SHS沪深港创新药指数(2020年2月才成立),总体表现更好。
从近3年年化回报、波动率、最大回撤和夏普比率这几个指标来看,结论也是一样。
2021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港股整体出现较大幅度回调,但港股创新药指数、SHS沪深港创新药指数,近3年年化收益率高于其他3个指数。
而且,SHS沪深港创新药指数年化波动率最小,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化波动率也没有高出太多。
最大回撤也是这两个指数更小;夏普比率则是这两个指数更大,反映这两个指数承担单位风险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更为出色。
指数弹性方面,SHS沪深港创新药指数、港股创新药指数,加上港股通医药C,三个指数弹性最高,
“区间自最低价的最大涨幅”都在230%以上,而“区间自最高价的最大跌幅”都比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要小。
两个创新药指数总体表现更好,可能反映了持仓集中的一个好处,即指数成份股的一致性较强,在阶段性行情中表现更为突出。
另外可能也反映了, 创新药龙头公司在牛市中涨势更猛,而在熊市中更为扛跌。
04
可能的风险
当然也要注意可能的风险, 比如现阶段需要警惕美联储是否会超预期加息。
最近虽然跟踪几个指数的基金份额增加较明显,但是行情似乎并没有那么配合。
港股创新药指数涨了没几天,就又开始低迷。
反而是TMT和“中特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懒猫在之前的文章《 葛兰被调出“金选”,医药要见底? 》中也分析过,
政策面,集采的风险已经释放的七七八八,大家对集采也有所免疫。
基本面,其实大家也不是很担心,经济复苏后对医疗的需求肯定增加。再者,还有人口老龄化的长线逻辑。
剩下的就是行业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谁的性价比更高。
因为近两年在超跌的位置上不缺选手,不止医药,互联网、半导体都是腰斩,连最顽强的白酒、新能源,也都跌了40%。
所以, 在存量博弈的市场环境下,主要还看资金怎么选。
*文中提到的基金和组合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请谨慎决策*
关注我,记得加星标哦~
【更多阅读】
为什么买指数? | ETF独家工具箱 | 指数 定投指南 | 主动VS被动怎么选?
沪深300 | 中证500 | 医药指数 | 双创50 | 白酒指数 | 泛科技指数 | 央企指数 | 军工指数
医药基金 | 消费基金 | 半导体基金 | 人工智能基金 | 标普500 | 印度基金 | 越南基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