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文/见知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偷懒,也不愿意努力?为什么人们会有不自觉的偷懒?如何才能克服偷懒的毛病?生活中有无数的人都会有这种情况,懊悔自己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偷懒了,但是却又无法控制自己。比如看到美食就挪不动腿,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在减肥;看到沙发就想躺上去,完全忘记了还有一大堆工作需要完成;看到他人在抽烟,自己也想抽一口,完全忘记了自己为了戒烟,做出了多少的努力;看到精致的糕点,也想去尝一尝,完全忘记了自己日益飙升的血糖值。像这样的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而且他们还会振振有词的认为这些不都是自然而然的吗?根本就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不对的地方。具有科学研究表明,这一现象的产生是本能行为,也就是说努力做一件事情,容易让我们产生抵触情绪。大多数人,在工作的时候出现不开心的情绪很正常,因为人性就是如此,天生就有偷懒懈怠的状态。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心不在焉的,因为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需要克服人性里的懒惰,主动出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个班上,同样的老师教,有的学生能够做到聚精会神,而有的学生则是频繁开小差,这就叫努力很累,偷懒却很舒服,人性的惰性就是这么产生的。英国近代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将这种行为称之为心智堕落,这种喜欢偷懒懈怠的行为,就是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一个人要想真正做成事情,要想过上想要的生活,偷懒躺平是万万不可能做到的,只有那些能够克制自己,时常反思,主动抗衡偷懒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有成就。用更简单的话来说,这种懈怠就是一种最小努力原则。这样的现象不仅在人的身上有,在动物的身上也有很深的体现,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小鼠搭了两座迷宫,有两条路都可以拿到食物。一条容易,一条较难,实验结果是它们更愿意走简单的那条路,哪怕那条难一点的路,食物要丰富的多。尽管动物并不能告诉我们它的感受,也不会像人类有情绪。但是它们在觅食的时候,如果哪一个方向能够容易取得食物,那么他将绝对不会到另外一个难一点的区域。所以心理学家基于这种研究,就提出了最小努力原则,也就是说在接近选项相似的情况下,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会选择容易的工作,而回避那些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工作,这既是本能在人们的基因里,也是很多人类和动物行为的准则。读书如此,工作如此,求偶也是如此,最小努力原则是坐享其成,能够一夜暴富,绝对不会慢慢变富;能够一步实现梦想,绝对不会一步一个脚印。前者虽然美好,其实不切实际,后者才是真实人生。那应该如何才能让人们不排斥甚至喜欢努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努力附上意义感,如果能把一件事情附加恰当的意义感,再辛苦、再努力、再艰难人们也愿意尝试。比如,外卖再方便,可是失去了做饭的乐趣,如果能够提供相应的半成品,只需要一点点的加工,就有可口的饭菜,就更受人们欢迎。不仅卫生条件保证了,还能从做饭当中找到满满的成就感。再比如自己亲手摘的果子更可口;自己赚到的钱更实在;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就最踏实;而不是全都在他人那里随意得到。努力让成就值变大了,有了更多的意义,人们才更愿意去做。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总之,要想克服这种偷懒行为,就要为自己的努力找到意义,如果你是没资源,没背景,没靠山的普通人,只有努力才能将你带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河南发声##顶端精读##原创首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