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笑:其言不让。冉有谦让有礼:“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不赞一言。


(资料图)

两千多年过去,让或不让,依然是我们待人处事需要面对的问题。请以“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要求:不得抄袭,不可在文章中暴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

【审题指导】

此题结合教材,以子路和再有与孔子的对话为情境,以单字“让"为话题。"让"的含义相对明确,即谦让。孔子并非一味主张"让",而是基于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抱有不同态度——主体不同,评价有别。

提示语"两千多年过去,让或不让,依然是我们待人处事需要面对的问题"提醒考生,此文重点并非议论孔门师生,而是直面现实生活。时间过去两千多年,时代不同,对让或不让的评价也会发生改变。

如何具体分析"让"的价值?我们儒家文化提倡“温良恭俭让”,“让"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谦让彰显出包容、善良和尊重,是一种美德,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能够退地三尺而让人者,更显弥足珍贵。该让不让,是一种不自知的失礼或低情商的冒犯,轻则给人留下咄咄逼人、其言不让的印象,重则令人敬而远之,不敢深交,如女星出席电影节和饮食,抢占"C 位",被人诟病"目中无人","不敬前辈"。

不该让而让,是一种虚情假意的恭维和妥协退缩的逃避。这不仅会让自己失去表达态度的机会,还会形成怯懦不争而被人欺压的磁场,如"讨好型人格"的产生,就是一味地委曲求

全让出的后果。该让则让,才是舍得付出的谦让和放低姿态的成全,是舍小利而成大爱。什么时候该让?集体活动中考虑他人,在利弊权衡后照顾弱者,在面对长辈时谦恭尊敬.....都是我们提倡的让"。例如武汉军运会中国队和斯里兰卡队乒乓球比赛中,双方实力悬殊,而中国队员全程谨慎发力,尽显温柔,每局都让了两个球,表现出骨子里的尊重和善良。有的"让"表现出大义,如鲍叔牙为国家的发展让相位于管仲,有的”让"体现出智慧,如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有的"让"则彰显了大爱,如水灾中男士把救生艇上的位置让给老弱妇孺.....美好的"让令人或钦佩或感动,是我们向往和珍惜的。

不该让则不让,则体现出舍我其谁的霸气、敢于担当的锐气、取悦自己的勇气。在参与竞争时全力以赴,在面临困难时当仁不让,在无理要求面前敢于拒绝,在国家主权被挑衅时坚决反击.....都是"不让"的时代价值。什么时候不该让? 原则底线不应让,公平竞争不需让!委屈自己不必让。有人在责任面前退缩,把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让"给他人;有人在比赛中不全力以赴的争取胜利,而把失败归结于“让";有人从小在父母”你是姐姐,你需要让着弟弟

的洗脑中失去了自我......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让。总之,我们欣赏的是出于尊敬或心疼的谦虚礼让,而非出于失职或怯懦的逃避退让。但不论如何,"让"应该是欣然自愿的行为。毕竟,"让"字本身就定义了动作发起者,"让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用来要求他人。近日地铁上老太太抓扯年轻人的衣领要求其让座的新闻让大家都难以接受,而一个妈妈提醒孩子为站着快睡着的叔叔让座的视频却被全网点赞让只能由心出发,不能强制要求,否则就不是"让",而是"抢"了。"让"的结果应该是让双方都愉悦,有助他人之快乐,有被关爱之温暖,这才是"让"的意义所在。

【参考立意】

1.选择“让”或“不让”,需要勇气。

2.谦让是一种胆识,不“让”是一种坚持。

3.当“让”则让,做新时代青年。

【优秀标题】

日常礼让件品行,大难不让显担当

怀不让之志,展谦让之姿

小事谦让,底线不让

君子让而有度因礼而让,守志不让让尺寸之地,成海阔天高

【佳作展示】

让所得,争所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率尔而对、志得意满,"可使有勇且知方”孔子晒其不让。而冉有谦让"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亦不赞一词,何也 ?我认为,孔子晒子路"不让",不在其言语,而在其行止。"率尔而对",所表露的急功的争锋之心太重,不肯礼让而失掉了谦和和宁静,莽一腔意气而露粗鄙之态。而孔子不赞冉有,是因再有固然看似谦和礼让,但他推辞不为的却是为官时教化百姓的工作,怀济世之才却作惺惺之态,不愿福泽苍生。

故,在我看来,应学会让所得而争所为。"让所得"并非拒绝本应得到的酬劳和回报一这有背常理,也有违现实。具体来说,"让"是指拥有平和的心境和礼教之下谦让的态度:"所得"既可指功名利禄等世俗需求,亦可细化为"公交车上的座位"、"一条车道"等点滴生活便利。然而,生活中,三瓜两枣、鸡毛蒜皮的争执也可引发一场毁天灭地的"世界大战":"抢道"、"超车"也可引起"路怒族"奎扯不清的争论不休。此类"不让"之举不仅彰显出自身小肚鸡肠的吝音刻薄,亦破坏了人际关系中和谐和温柔。近来引爆网络的“体坛明星"张继科,泥泞在纸醉金迷的赌局和纷纷扰扰的名利场中,于钱于财寸步不让,终落人鸡飞蛋打的下场:而被教练评价为"与世无争,永远安静地坐在一边"的马龙,仍在乒乓球中书写自己的传奇。由此见,不让"高限格局,陷人于图围,让所得"反是以退为进,愈走愈阔。“争所为"即强化责任意识,对分内工作、公共建设义不容辞。试想若贤才均如典有,“如其礼乐,以侯君子",那么,新冠围城谁来逆流而行?国防大任谁愿前赴后继? 温室效应、冰川消融等全球危机面前又有谁肯迎难而上? 再有空有一身才干、本领,却推辞"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大任,此类"逃避之举"显然与谦和礼让背道而驰。"让所得"是个体对自身品性和涵养的追求和磨练,"争所为"是个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所需展现的责任担当。保持"让所得"、"争所为"方可成谦和品性,养温良世风,助社会发展。让所得,争所为,从个体走向集体,当水滴汇聚成波涛汹涌,终将带来翻天覆地。

让与不让在几千年前的一场思想交锋会上,子路率尔而对,却遭孔子晒笑:“其言不让"。冉有谦让有礼,孔子却不与其言。让与不让的思想争论延续至今,在两股浪潮中站定,我说: 我们应以怀才学、观局势,掌"让"与"不让"的天平。

所谓"让",常被视为一种隐锋芒,怀实才而不露的高尚品德,它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是大巧若拙、深藏若虚的文人佳话,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谦让品格。在此背景之下,"不让"往往被扣上了"自满"、"鲁莽"的高帽,为世人所耻笑。故魏征字字箴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于是大多数才人们,都收起了自己的锋芒。但这样一定对吗? 世人只见孔子晒笑不让的子路,却难见孔子对再有的谦让保持沉默。回到三千年前,我们不难窥见他们的内心活动。子路有才,但"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未免言过其实,他误将其年龄之稍长、地位之略高当成了实力的附加条件,不免引孔子晒笑。再有才华横溢,孔子亦知其志向非此,所谓谦让之言,则失了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意图只是维持了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二者都有实力作基,但失了情境意识和自我认识,就在让与不让失了平衡。

由此观之,把握让与不让的原则,既要怀才学,又要观局势。所谓"怀才学"是指有一定的见解与知识储备,否则"不让"就成了"无知者无畏"式的虚张声势,"让"也成了"不知为不知"的庸常表现。在此基础上,观照人之颜色,物之发展,事之走势,而最终选择保持谦逊的态度、规避事物的“风头"或悉心照顾他人感受,弃小逞而保大让,是积极的让。一如"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