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哞,哞……”8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太和县税镇镇邹桥村达江家庭农场,一排排标准化养殖大棚排列整齐,上千头膘肥体壮的育肥牛正悠闲地甩着尾巴,不时发出阵阵叫声。

“这一排是内蒙古西门塔尔牛,体格大、长得快,饲养周期短,抗病能力强。那一排是皖北黄牛,皮毛光滑,性情温顺,肉质紧实可口……”行走在牛棚里,农场负责人邹岩如数家珍。

邹岩从一个门外汉,干到存栏1000头牛的规模养殖场,用了5年时间。2018年,在外打工的他看到养殖肉牛的商机,回到家乡税镇镇,借钱建起牛棚开展养殖。第一年,他养8头牛,去除人工、饲料等成本,挣了5万多元。

“有门!”看到良好前景,邹岩信心满满。接下来,他的生活几乎和牛“捆绑”在一起。为了积累经验,他到处“取经”,前往山东、内蒙古等地实地调研,下牛棚,拌饲料,啥活都干。为了扩大规模,他改造牛棚,购置农机,引进品质更好的牛种……“那段日子,辛苦也充实。”邹岩说。

凭着这股干劲,养殖场规模越做越大。2021年,邹岩投资近1000万元,建起占地200多亩、拥有5个标准化厂房的养殖场,大批量引进内蒙古和新疆的小牛育肥。如今,养殖场内已圈养超过1000头牛。

邹岩介绍,小牛犊长成需要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去除草料、人工等成本,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一头牛的利润在6000元左右。养殖的肉牛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年销售额约几百万元。“我们还在镇上开牛肉加工店,每天向居民销售新鲜牛肉,一天能卖一头牛,口碑一直不错。”

记者看到,养殖场不远处的农田里,一捆捆金色草料堆成小山。税镇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徐太清介绍,达江家庭农场规模大,所需草料多,解决了当地秸秆处理的大问题。“每年午收、秋收过后,他们就开着打捆机,在全镇回收农作物秸秆,年均利用小麦、玉米秸秆近1万吨。”

规模化养殖,离不开科技助力。如今,邹岩在当地农技推广中心的帮助下,不断提升现代化养殖技术,引进撒料车、清粪机、饲料搅拌机等设备,较传统养殖效率提升近10倍,仅6名工人就养了上千头牛。

“只要踏实干,日子总会有奔头。”总结自己的“致富经”,邹岩如此说道。眼下,他准备进一步引进良种肉牛,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将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户,带领大家一起搞养殖,共同走上富裕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