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阜城高温下的『冷』职业
小暑节气过后,气温持续飙升,我市最高气温逼近37℃。“烧烤模式”下,最难熬的莫过于户外工作者。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环境和高温、烈日无缘。从事这些高温下的“冷”职业,是怎样一种体验?近日,记者就此走访了海洋馆水下演员、冷库仓管员、地下车库管理员等“冷”职业群体,了解他们工作中鲜为人知的独特环境和个人感受。
『美人鱼』扮演者在水中表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洋馆演员:水下表演体力消耗大
整理好“美人鱼”鱼尾裙,把双脚套进去,再靠墙站立,戴上潜水镜……7月7日下午2点,32岁的拉娜早早来到阜阳尧泰汉海海洋公园“群鱼风暴馆”后台,小心翼翼做好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当天上午,她已经和同伴完成了两场水下表演,下午还有两场。
拉娜是阜阳尧泰汉海海洋公园的3名“美人鱼”扮演者中的一位。
确认藏在鱼尾里的脚蹼穿牢后,拉娜伸直胳膊、调整呼吸,纵身一跃跳入水中,游向剧场大屏的方向。随后,倒立、前后空翻、转身,隔着厚厚的玻璃对着观众飞吻、比心……凭借之前当过花样游泳队员的经历,拉娜在深达6米的“海底”游刃有余展示着表演动作。当音乐响起,她和同伴翩然起舞,不断变换造型,引得许多小朋友惊叹地张大了嘴巴。
带给大家欢乐的背后,“美人鱼”扮演者的工作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
拉娜告诉记者,为呈现完美效果,美人鱼表演都是不带氧气设备的自由潜水。为了不着痕迹地每隔2分钟浮出水面换气,同时跟随音乐节奏做出优美动作,她和同伴必须精准掌握好每一个动作的时间。
“和常规的游泳和潜水不同,美人鱼表演时双腿虽然被固定在鱼尾,但同时还要在水下做出优美动作,每场演下来,我们的体力消耗非常大。”拉娜告诉记者,表演池中有上百种鱼类,由于她们经常下水,小鱼都喜欢和她们亲近。
“我经常会被鳐鱼(魔鬼鱼)咬到,但一般不会流血。”拉娜边说边指了指腿上、胳膊上留下的伤疤。
虽然工作不如大家想象得那么美好,但拉娜表示,因为喜欢水、喜欢这个舞台,这些小事对她来说算不了什么。
刘勇在冷库中搬运冰块
冷库工作人员:温差40度的极冷极热间切换
7月8日下午2:30,室外气温达到38℃,但颍州区三合镇青创小栈——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冷库里,最高温度只有1℃,室内外温差近40度。
记者在青创小栈院里看到,身着短袖衫的冷库仓管员马伟驾驶着叉车把加好冰的西兰花运到冷库里。
刚走到冷库门口,记者便感到一阵凉意,靠近门的地方飘荡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跟随马伟的叉车进入冷库,记者的眼镜瞬间变得一片模糊,擦掉白雾才看到,一筐筐西兰花被整齐码放成四五米高的“小山”。从室外38℃高温环境下进入冰库一瞬间,记者感到十分凉爽和舒适。但是,这种感觉仅持续了30秒,四面八方吹来的冷气又让记者觉得像冬日的寒风,虽不刺骨但很难受。
进库、堆放、倒车……前后不到1分钟,马伟便码好蔬菜,快速将叉车从冷库开了出来。
看到记者打了一激灵,40岁的马伟说,当初自己进冷库的时候也会这样,每次都穿着长裤长褂。工作时间长了,他也渐渐抗冻了。四五年干下来,他摸索出一些经验:如果要在冷库里盘库存,待得时间久,就要穿厚点;如果只是进货、出货,就不必穿那么多,尽量将进出时间控制在1分钟之内。
“越是天气炎热的时候,越是我们工作量大的时候。”马伟说,一天进出冷库至少五六十次,巨大的温差让他更注重保养身体。每次下班回去后,马伟都会用姜汤泡一下脚,把寒气逼出来。“年轻时如果不注意,到老了就会落下病根。”
马伟的同事刘勇是这里的冰块搬运工。他告诉记者,因为夏天蔬菜不耐储存,菜收上来后需要立即加冰并放入冷库,所以这里的制冰机24小时不停歇,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用8车冰块。
记者留意到,一车能装40块冰,每块冰重约25公斤。这意味着,刘勇和另一个同事每天要打碎约320个冰块。
“搬冰块除了要戴厚手套外,还要提防冰块滑,不要砸伤脚。”刘勇告诉记者,前两天他就砸伤了脚。
据悉,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冷库有1000平方米,可容纳80吨货物。炎炎夏日里,每天进出库的蔬菜约2吨多。正是有像马伟、刘勇这样的劳动者默默坚守在冷链仓储岗位上,才有了市民餐桌上丰富安全的蔬菜。
王少武协助顾客倒车
地下车库管理员:封闭空间内日行三万步
7月7日上午10点多,记者刚走进商厦时代广场地下车库入口,就感到一股凉气袭来。
记者到访时,地下车库组长王少武和4名组员正在升车,为即将到来的停车高峰期腾出车位。
今年50岁的王少武一边升车一边告诉记者,他之前是跑运输的,因为长时间开车腰椎不太好。3年前,他应聘了地下车库管理员。
“进入夏天,很多人选择到相对‘凉快’的地下车库停车,高峰期这里一天进出汽车600多辆。我每天工作平均要走3万步,春节期间日步行超过5万步。”王少武介绍,因为地下车库采用立体停车模式,他们除了负责引导车辆停车、代部分顾客泊车、通过升降器平移移车位外,还要做些简单的维修工作,如处理立体车库链条松动、极限故障等。
记者随着王少武在车库里走动,看他移动了五六辆车。越往车库里面走,记者越觉得呼吸变浅,胸口发闷,且空气中夹杂着难闻的汽车尾气。
看到记者有点难受,王少武说,很多人以为这里冬天冻不着、夏天晒不着,是个好去处,但其实环境并不像大家想得那么舒服。
“虽然每小时地下车库的通风口会打开半小时换气,但因为车流量大,长期在这里工作,汽车废气会让人咳嗽,容易引起呼吸方面的疾病。”王少武告诉记者,刚从事这份工作时,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胸口憋闷、难受”。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两个月,后来就慢慢习惯了。”王少武说,为减少汽车废气吸入量,他常常佩戴口罩或每隔一段时间站在风口处待一会儿。
快中午11点时,驶进来的车辆明显增多,王少武的身影来回穿梭于车辆之间,着急时要小跑起来。等到指引完一连串的车后,记者发现他的衣服已经汗透。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和顾客沟通协调态度好,王少武担任地下车库组长3年多来,公司没有接到过顾客一起投诉。
“咱干的是服务行业,态度好点,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顾客尊敬。”王少武说。
记者手记:
每年夏季,媒体都会策划向“高温下坚守的劳动者”致敬的选题。今年做选题策划时,记者发现虽然有些职业不是在高温下工作,但工作环境也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爽”。此次采写的海洋馆水下演员、冷库工作人员、地下车库管理员,只是低温特殊职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辛苦工作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不畏辛苦,默默奉献。
正如流行歌曲《孤勇者》中所唱,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炎炎夏日里,每一份职业都充满艰辛。也正因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才共同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冰与火之歌”。
在这个夏日,请让我们对每一位坚守的劳动者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