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鸿文 编辑袁畅


(资料图)

2023年4月,金融机构圈内开始流传关于兴业证券创始人兰荣的病情。不少友人关心、唏嘘、感叹不已。

转至4月30日,讣告突然而至,兴业证券的公号率先证实,兴业证券和兴证全球基金原董事长兰荣已因病离世,享年63岁。

63岁这个年龄,对于金融人而言,恰是老骥伏枥、事业第二春开启的当口。兰荣似也曾有规划。

天眼查显示,他于2022年8月完成受让上海兰石私募17%股权的工商备案。同年9月,工商资料显示,他又成为爱建证券的董事。

但这一切随着兰荣的离世,都瞬间成空。

作为业内第一代证券公司负责人,兰荣和阚治东、汤仁荣、管金生、徐卫国、张国庆等初代大佬同辈。在证券业内折冲樽俎30余年而不倒的经历,也堪称传奇。

这样的传奇,最终定格在2023年春。

行业初代大佬

兰荣堪称证券业最早的一批高管之一。

他1960年生人,1983年即在建行福建分行投资处任职。1988年兴业银行成立后,他加盟兴业银行总行计划资金部任副总经理。

1990年沪深交易所先后成立, 1991年,兰荣被任命为兴业银行证券业务部(兴业证券前身)副总经理并主持该部门工作。

当年10月,兴业证券(前身)的第一个营业部在福州开业营业。

1992年后兴业证券开始第一轮快速发展期。4月起,兴业分批遣派人员参加上交所证券交易员(红马甲)资格培训。首批人员包括兴证全球基金迄今的两任总经理 杨东庄园芳

1994年福建兴业证券获批成立,兰荣成为公司首任总经理,并在日后成为公司董事长,开启了执掌兴业近30年的金融生涯。

经历“罕见”

内地早期的证券行业,宛若一个大的“淘金”场,机遇极大、风险也极大。各路“神仙”人物,从这个舞台走过,“唱”过自己的“戏”,亦留下一地鸡毛。

尤其是最初的十来年, 先后成为行业领头羊的证券公司如万国、君安、华夏、南方等或破产或被重组接管,券商高层身陷囹圄者不在少数,足见行业运营风险之大、情势之难。

而兰荣领导的兴业证券,虽从无行业头名的显赫,但凭借着闽人务实、灵活、精细的性格特点, 日积跬步,屡屡逢凶化吉,最终一度进入行业前十。

这段经历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极为难得。

把握关键机遇

兰荣治下的兴业证券(含前身)有几件值得称道的战略举措。

首先是,很早即致力于“全牌照”业务的拓展。1993年,兴业银行(及旗下证券部)完成了福建两家上市公司福耀、福联的上市推荐,当年又主承销了另外3家福建公司,完成了投行业务的突破。

此后,公司的自营资管、债券、基金、卖方研究、期货等业务次第开展突破,最终成就了兴业证券“集团化”的面貌。

与之对比,不少同期的地方券商或安于经纪业务,或专注于某项业务发展。这种单一的业务面目,极易在此后市场的某一次惊涛骇浪中“翻船”。

其次,坚决的“走向全国”。

兴业证券带有闽系色彩和基因,是天然的。但兴业证券也是最积极走向全国的地方券商之一。

它们1992年即成为上交所首批异地会员。

同年,在沪设立上海证券业务部,成为所属机构旗下的首个省外分支机构。

此后,兴业证券的业务部门和单元陆续迁往上海或在上海设立分布。

至1999年,兴业证券股份公司获批成立,改制后公司名称中摘去“福建”二字,标志着公司彻底成为全国性券商。

走过“险关”

兰荣治下的兴业证券得以持续发展,通过几个“险关”(挑战)十分关键。

这包括1993年的“3.27”国债期货,1996年前后的国债回购,以及2001年后的市场持续熊市和部分券商资管业务“崩盘”。

1993年的“3.27”国债期货市场,直接导致了包括万国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陷入“经营困境”。

1996年前后的国债回购市场又“拖垮”了一批证券经营机构和地方中小券商。

而尤其是2001年后,由于市场持续低迷,加之多数券商普遍开展对客户保底收益的资管业务,导致行业内批量证券经营机构进入“困难境地”,甚至陷入“技术性破产”。

在这次洗礼中,包括华夏、南方、大鹏、汉唐、闽发、德恒等一批证券公司最终被“关闭”,失去存在的机会。

而在这场席卷行业的“洗礼”中,兰荣治下的兴业证券, 通过“断臂自救”,采取坚决措施清理资管业务、固化风险,以及变卖所有可变现办公、营业场所及外汇等资产,保住了公司流动性。最终成为少数基本“自力更生”解决困境的券商。

这段过程,他在2021年接受采访时,曾有生动描述(下图)。

“孵化”兴全基金

兰荣的事业历程上,还有颇为“亮眼”的一笔,是兴全基金的做大做强。

这个如今已经昂首成为业内权益投资富有口碑的公募机构,亦是在他任内发展起来的。

兴全基金公司(曾名兴业基金)成立于2003年,最初由兴业证券主发起,并持股48.98%,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投信用担保,福建省邮政局参股成立。

其时,兰荣派遣兴业证券内最善于股票投资的杨东出任基金公司总经理,公司一批投资团队成建制进入兴全基金。

某种程度上,从那时起,兴业证券的资管核心力量就转移到了兴全基金身上。

不仅人事上支持,兴业证券早年对于兴全基金的全方位支持和“信任宽容”也是业内罕见的。

早年,为了帮助兴全基金的第一支基金发行,兴业证券开展了一系列基金销售战役。

此后两年在公募基金空前的低潮期,股东方亦给足公司管理层时间。

甚至,杨东在2007年下半年的“良心唱空(提示风险)”之举,也被业界认为是兴全基金管理层深受股东信任才有的机会。

业界有观点称,兰荣与杨东不是“师徒”、胜似“师徒”的互信关系,是兴全基金最终得意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而兰荣在辞任兴业证券董事长职务之后,又在兴全基金任职三年后方才退休,也成为这种独特渊源的另一“注解”。

“功”成而“身”退

兰荣治下的兴业证券,也有这样那样被人讨论的地方。

比如,进入新世纪后,兴业证券的本部业务发展并不迅速,在行业“严管”的条件下,兴业曾经引以为豪的投行、资管业务没有随势而上,行业排名不彰。

另外,业务上的过于“谨慎”,用人用事地域色彩浓厚等讨论,亦在同行中早有流传。

这或许未必是兰荣一人之“功”,但终究是他任职一把手之间的事情。

最终,2017年,兰荣在57岁的年纪辞去兴业证券董事长之位,转而出任子公司兴全基金董事长及法人。

3年后的2020年11月,兰荣退休离任,划上了国有金融机构从业生涯的句号。

回顾来看,兰荣的金融从业生涯,堪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见证人”。虽然并不完美,但在近三十年的金融市场惊涛骇浪中,把一家1991年成立的证券公司,相对平安的撑到彼岸,其实已大不易。

相比那些曾经无比辉煌如今却已静默到水下的证券公司名字,兴业证券自始至终站在行业中前列,并一步步前进。他的客户、员工并未遭遇过大冲击,这个过程,兰荣功不可没。

金庸在其小说中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这个角度说,兰荣相比他的同辈、部分同行高管们,更有一股“侠气”在身。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不代表平台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