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今年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约22-24亿,预计全年有望达到120亿,同比增幅预计近翻倍,主要还是靠大尺寸硅片来支撑业绩。但中环也不再是以前专业化的中环了,开始花百亿来砸TOPCon电池项目了。截止到目前为止,信誓旦旦专业化的龙头都向一体化妥协,光伏的钱,是越来越难赚了。

一季度完美交卷,硅片是今年业绩的有力支撑

4月13日晚,TCL中环发布2023年一季度经营数据,其中Q1实现营业收入约170-180亿,同比增长27%-35%;实现归母净利润约22-24亿,同比增长68%-83%。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今年硅料的供应不那么紧张,装机量也快速起量,需求好,而硅片尤其是210的大尺寸硅片,优质的产品处于结构性紧缺状态,所以才有此业绩。


(资料图)

恰好前几日上游的通威也公布了一季度业绩预告,见智研究之前也在“通威大幅增长的背后,是组件端杀疯了丨见智研究”一文中点评过通威的业绩,对比中环的170-180亿,通威一季度营收350-360亿,同比增长42%-46%;归母净利润83-87亿,同比增长60%-68%。作为光伏中游的中环,其实一季度业绩还是不错的,但是相比之下,上游硅料虽然降价了,老大哥通威的利润还是相对更厚。

一季度是传统光伏淡季,中环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2-24亿,预估全年净利润大约能在120亿左右。去年中环的归母净利润68.19亿,预估今年乐观同比能接近翻倍。

乐观的预期主要还是基于硅片,因为光伏硅片是中环最核心的业务,营收占比达76%,所以硅片今年格局如何直接决定了中环大部分业绩。

但今年硅片也说了很多次,因高纯石英砂的紧缺加剧属于光伏反转性最强的赛道。主要逻辑:第一,硅料降价;第二,高纯石英砂紧缺加剧,但硅片双龙头中环和隆基的保供能力非常强,中环及其供应商锁定进口砂40%的量,能生产出优质硅片;第三,成本管控能力强,主要是相比于非龙头的硅片企业,由于缺乏比较纯的石英砂保供能力,坩埚更换频次提升,拉晶质量低,安全隐患多等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加了二三线硅片企业的非硅成本,从而降低了其竞争力。第四,大尺寸N型硅片紧缺的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了主流。而目前市场上大尺寸主要有210和182两种,各自有各自的领地。

所以见智研究认为,根据一季度的业绩指引看,今年全年中环的业绩还是有保障的,随着硅料价格下滑,即使硅片价格下调让利下游,龙头的盈利优势影响也不大,至于硅片行业产能过剩会不会价格战的问题,长期看有可能,但与其他环节一样,淘汰的终究是落后的过时的产能。

行业内卷太疯狂,一体化之路也不得不开启

光伏行业也许一体化是最终归宿。业内最先垂直一体化的是隆基,隆基也凭着一体化的优势收获颇丰,曾经通威也表明只做硅料和电池,坚持专业和聚焦,但是去年也不得不打脸来向下游延伸做组件了,且凭借其资金优势现在进度非常快,已经打通澳大利亚等海外环节了;而中环,另一家硅片王者,一直走的是专业化路线,目前硅片业务占76%左右,仍是最核心的,一体化方向也就是不紧不慢的延伸了组件,和布局了些硅料,组件的占比现在是排第二,约16%。

但是最近中环的一体化动作越来越快,近日中环官宣通过发行不超过138亿元的可转债,用来建设年产35GW的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TCL中环25GW的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而目前已经明确的是选址在了广州,在广州开发区斥资106亿,建设25GW的电池项目,主要用来生产G12N型TOPCon。这次是中环首次大规模扩产电池项目,毫无疑问的是,中环此举就是砸重金向电池领域进军。

就像前文说过一样,中环一体化其实也已经不意外了,光伏竞争如此激烈,在其他龙头都已经一体化的趋势下,中环跟进也是大势所趋。且目前中环硅片主要是210和182,不同的龙头也各自抱团自己信仰的尺寸,中环作为N型210硅片的主要供应商,向下扩产电池很正常,扩了电池后,中环向下游购买电池的需求将大大减少,也降低了产业链风险,能更好的发挥协同优势,更好的衔接硅片和组件业务进而降低综合成本。

最后见智研究不得不担心的是,光伏的龙头们在主动或被动的裹挟之下都选择了一体化,行业的各个细分环节产能过剩的趋势不可避免的会越来越快,最后走向价格战或许不可避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