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上午,吴仁福带着三瓶水从常州金坛的蟹苗基地驱车赶到上海海洋大学崇明河蟹科技小院。这趟“回娘家”是要请专业人员检测水质,为今年的收成保驾护航。

七八月是蟹苗生长的高峰期,又处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水质环境经常困扰养殖户,这段时间他们是科技小院的常客。2018年从科技小院毕业的吴仁福,如今已在全国各地有着超过一千五百亩扣蟹基地,虽然基地分布在了全国各地,但崇明这个科技小院一直是他的“娘家”。

成永旭教授带着学生做检测,各项数据均达标,给吴仁福吃了一颗定心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5年,研一的吴仁福来到科技小院研学,几乎天天能碰到来科技小院取经的崇明本地养殖户方永宏。18岁开始养蟹,一心想把产量提高的方永宏意识到必须要借助科技的力量。2009年,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崇明竖新镇扎根开建科技小院,方永宏就整天跑来蹭听,看着学生们做实验还问东问西。同学们搞实践,他把学生们引到自家蟹塘分享经验,一不小心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土教授”。现在,他每年免费拿出一百亩地提供生产性科研,养蟹事业红红火火。

产量翻番规模做大,方永宏深感应用型的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而整天在他的蟹塘里搞科研的学生们便是方永宏瞄准的对象。

“教授都整天在我蟹塘里蹭得满身泥,带出的学生准没错!科技小院里的学生都是我看着在地里搞实践的,拿过来就能用,还有啥可挑的!”方永宏坦言,自己想找个合适的创业伙伴其实不容易,外面的信不过,靠合作来检验吧,蟹苗培育周期长,一没时间,二耽搁不起。

“仁福能吃苦,有两下子!每次遇到问题找他,他都会钻到我地里去,主要还是能帮我解决问题。”三年研究生,方永宏对常常吃住在一起的吴仁福十分欣赏,还没等吴仁福毕业,就和他讲起了想把基地搞到全国去的想法,“你出技术,我出钱,挣了的咱对半分。”

五年过去,方永宏和吴仁福的公司已在山东、江苏、上海有了六个养殖基地。

吴仁福在帮方永宏调试蟹塘里的增氧设备。

成永旭在指导吴仁福怎么利用气味分辨蟹塘淤泥中的氨、氮含量。

成永旭和吴仁福察看蟹苗成长情况,为学生们讲解如何分辨蟹苗质量。

“我们解决的是蟹苗该怎么养,为什么这么养,具体的操作必须要到地里去,要跟着农民一起干。生产规律、养殖规律都很受实际因素的影响,只有实操和理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技术转化效率得到提升和印证。”如今59岁的成永旭依旧坚持带学生们走到蟹塘里去。

在水里劳作久了,即使穿着水裤,吴仁福的鞋子里依然湿透。

“毕业五年,生意虽然做大了,却更离不开这个小院了。”吴仁福讲起了前段日子,山东的养殖基地里遇到了虫害,给蟹苗提供生长环境的水花生被虫给吃光了,这种情况之前都没遇到过,带着样本请教成教授,经过几轮实验论证后陪他赶往山东,在基地采用生态预防的措施护住了水花生,化解了危机。

空余时间,吴仁福向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请教视频剪辑技术。

负责给科技小院学生们烧饭的陆师傅曾经也是蟹苗养殖户,吴仁福给陆师傅介绍自己常州基地的情况。

随着行业内知名度的提升,来挖吴仁福的也不少,有人出到年薪一百万,吴仁福依旧婉拒。在他看来,能一直让自己走在蟹苗培育的科技前沿,才能有更大的未来。科技小院的蟹塘他要一直钻,成教授这里的“经”也得一直取。

据了解,上海海洋大学已建设7个科技小院,分别分布在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目前,有3名博士及10余名硕士长期在上海崇明科技小院进行养殖技术研究。在完成相关实验的基础上,他们指导农户如何进行稻-小龙虾养殖,稻-中华绒螯虾养殖,稻-虾蟹混养等,也积极地与养殖户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解决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养殖户提出的养殖难题,他们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进行攻克,并对不同稻渔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进行评估。将“产学研”实践在养殖户的蟹塘里,培育企业拿过去就能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