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天(22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生物多样性主题发布会,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记者了解到,北京在建成区和平原区营建自然带,补充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形成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交相呼应、互相补充、点面结合的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体系。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表示,近年来,市园林绿化局及相关部门连续开展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3平方米。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08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鸟类数量515种,位居G20国家首都第二位。经过不懈的努力,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正在积极推进北京向“生物多样性之都”迈进。
截至目前,北京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07%,形成稳定的生态屏障。经过10年的努力,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全面完成,共造林绿化219万亩,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升到31.4%,形成了成片连网、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网格,平原生态骨架基本形成。另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已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2万余公顷,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生态质量明显改善。
冯达介绍,北京就地保护体系基本完善。当前北京市共有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加强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印发《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积极开展自然带建设,促进人工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补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当前已完成划建135处。
为何要营建自然带?冯达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在山区已经有了一个自然保护地体系,用最原真的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实施了保护。但是在建成区和平原区,总体来看还是缺乏比较充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因此提出了自然带划建这项工作,是希望在城市公园及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划定一些特定的保护空间,补充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形成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交相呼应、互相补充、点面结合的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体系。
在自然带内,主要的措施就是减少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提升区域内的荒野程度,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增加生物物种,最终使得在城市空间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能够达到自我维持和自然演进的状态,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在自然带内,原则上只要不暴发病虫灾害就不打药,野草不拔除,落叶不清理,树木不修剪,树洞不填补,萌发的小树苗要保留,由其自然更新,尽量为野生动物提供原真生境。”冯达说,同时还要对自然带进行常态化监测,记录演进过程和物种变化;鼓励在外围制作科普宣教展牌,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公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市园林绿化局对此也印发了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里面也明确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