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衍水
“我们作为金融特派员来到基层,就是要用金融服务帮助农民,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福建省宁德市福鼎管阳镇金融特派员王其阳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2020年5月以来,宁德市委组织部、人民银行宁德市中心支行联合选派金融干部三批累计269人到126个乡镇(街道)挂职,挂职人员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乡镇(街道),为加快实现推进金融产品供给和乡村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助力宁德走出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打下基础。
【资料图】
人民银行宁德市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要发挥跨部门“几家抬”工作合力,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选派金融特派员下乡挂职,让金融特派员当好政策对接“联络员”、支持三农“服务员”、乡风文明“指导员”和普惠金融“宣传员”。
“双重身份”彰显服务优势
“没想到白茶商标使用权也能贷到款,真是帮了我的大忙。”福鼎市陈先生主要经营一家茶厂,由于生产线升级改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了解到该情况后,福鼎市桐城街道金融特派员蔡方庭向他推荐了“茶企贷”,并很快帮助其申请到了100万元周转资金。
福鼎金融特派员抢抓政策窗口,以推进“金融支持国家农业(白茶)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政策更好地在辖区落地,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截至今年3月末,福鼎市涉茶贷款余额51.24亿元,同比增长43.93%。
宁德市金融特派员不仅发挥“金融系统员工”和“挂职乡镇干部”双重身份优势,助力做好政策对接的“联络员”,推动金融资源向基层倾斜配置,还在推进产品创新上发力,通过整合盘活生产要素,将金融活水持续引向农村。
霞浦县是南方海参主产区,年产值约72亿元。在该县围江村的海参养殖户苏大哥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感慨道:“当时手头资金紧张,只有海参存货,没办法贷到款。现在银行有了‘海参质押贷’,用积存的海参贷到了260多万元,还可以滚动使用,很方便。”
为整合盘活渔排等海上生产要素,霞浦县沙江镇金融特派员吕进修主动走访收集有贷款需求的养殖户信息,帮助养殖户以海参存货或者渔排等农业设施为质押获得贷款,带动2000多户养殖户发展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融资担保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据悉,宁德市已建成福建省首个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农村生产要素的“确权登记、价值评估、抵押融资”。宁德市金融特派员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创新和推广海参质押贷、渔排养殖贷、茶园契约贷等生产要素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截至今年3月末,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累计融资13.01万笔,金额141.96亿元。
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信用建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构建乡风文明,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据了解,宁德市致力营造政府主导下各方参与“共建、共享、共认、共用”的信用建设格局,大力推动“金融信用村、信用乡镇”“海上信用渔区”的创建工作。截至2022年年末,宁德市累计评选金融信用乡镇31个、海上信用渔区19个、信用村609个、信用农户34.31万户,信用贷款占比较挂职工作开展前提升13.96%。
针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宁德市金融特派员以“整村推进、批量授信”模式为抓手,在挂职乡镇开展信用农户评定和金融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对获评信用户、信用村镇在贷款利率、授信额度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鼓励农户通过信用评定获得信用贷款进行融资,营造良好农村金融信用生态。
如何让普惠金融服务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这需要和乡亲们保持“零距离”。
“乡村实体经济需要金融活水滋润。当初派我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打通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破解发展要素保障难题,优化营商环境。”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金融特派员周芳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周芳在飞鸾镇设立普惠金融工作站,并选派6位信贷员作为金融助理,驻点飞鸾镇21个行政村(社区),在群众家门口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在周芳挂职的一年时间里,普惠金融工作站已为飞鸾当地群众和企业提供5746万元的授信服务。
(编辑 张钰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