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
坚持因地制宜,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在县域内依托特色资源统筹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乡镇的纽带作用,推进乡镇产业聚集,促进乡镇与村联动发展,形成脱贫地区“县—乡镇—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联合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要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推广“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农民主体倾斜,让脱贫群众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坚持统筹推进,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就业。脱贫地区要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潮流,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通过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机制,开发保洁、绿化、护林等公共服务岗位,采取以工代赈等举措,多渠道、多举措支持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同时积极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脱贫地区和发达地区劳务对接合作,把各项政策和岗位需求送达农户。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和重点行业,以龙头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为载体,培育有地域、行业、技能特点的、叫得响的劳务品牌,让脱贫群众就业的领域更广、空间更大。要扎实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引导脱贫群众与“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一同创新创业,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落实创业补贴、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扶持脱贫劳动力成长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需求导向,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是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的治本之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摸清脱贫群众培训需求,确保有意愿的对象都能接受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应精准确定培训内容,结合脱贫群众就业方向,围绕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差别化支持举措,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要科学改进培训方式,以提供补贴为杠杆,依托企业、园区、帮扶车间等,鼓励脱贫群众接受新技术培训,结合当地发展产业需要,采取田间学校、农民夜校、乡土专家行动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形式。此外,还要大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加强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宣传和示范,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让脱贫群众在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和各种常见软件的基础上,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更好享受数字化红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