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日长。5月9日早晨6点,颍泉区周棚街道茨河社区有名的“露水集”就热闹起来。活鱼活虾价格不高,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鲜肉铺的案板前,摊主动作娴熟,时常还会吆喝一声;现做的地锅豆腐冒着热气,白白胖胖甚是喜人;小筐装的小樱桃晶莹剔透,甚至还带着露水珠……这里浓浓的烟火气,令人很惬意。
(资料图)
“老板,来碗咸麻糊,再拿两根油条。”
“好嘞,来,您端好,别烫着手。”
集市最西头的茨河铺麻糊店前,大大的长嘴壶摆放得很显眼,俨然店家的大招牌。食客只需往壶前一站,喊一嗓子,店主张桂兰便一手拿碗,另一手微微倾斜大壶,长长的壶嘴里便涌出浓香的麻糊,碗低一接,很快倒满,动作干净利索。
食客一手接过麻糊碗,另一只手拿起两根油条,也不落座,左右开工,便乐呵呵地吃起早餐。
“来茨河铺喝麻糊,站着吃更有味道。”从临沂商城赶来的食客李兰,喜欢起大早来茨河铺赶集,买点新鲜的鱼虾,喝一碗茨河铺麻糊。她乐呵呵地说:“这里的麻糊,原汁原味,很对味,每周不喝一碗,都想得慌。”
记者也要了一碗,价格不贵,一元一碗,口感咸香,喝着清晰可见花生、芝麻、豆皮、面筋等食材。“喜欢它的原汁原味。”不少食客这样评价。
麻糊店老板张桂兰今年70多岁,倒麻糊的视频早已火爆短视频平台,是当地的“网红奶奶”。说起自家的麻糊,她脸上满是自豪:“这是俺爹娘传下来的手艺,我干了一辈子,大伙儿都喜欢喝。”
未到7点,张桂兰的一壶麻糊就卖完了,按照一壶100碗计算,她一天收入100多元,加上油条、麻圆的收入,张桂兰坦言,够养家糊口。
卖了几十年麻糊,张桂兰一直是自家经营。没想到,去年,悄然发生了变化。
“你看我们这红色的门头、统一的工作服,还有统一的打包盒打包袋、餐巾纸,都是区里发的,现在俺们集上的麻糊店统一起来了。”张桂兰笑着告诉记者,不光她家麻糊做得好,小小集市的麻糊铺,都是祖传手艺,家家口感好,远近闻名。
记者沿街走访发现,茨河铺西街有4家麻糊店,东街还有3家,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壶,家家有不同的配餐——小笼包、烧饼、油角……
“集上有好多家麻糊店,现在是大家一起干。”60岁的朱文启也经营一家麻糊店,他告诉记者,去年,在颍泉区乡村振兴局组织下,大家聚到一起,想着把茨河铺麻糊品牌做起来。去年7月,7家麻糊店抱团发展,大家一起注册品牌,统一着装、摆设、配套、口味,组团出道,成为茨河露水集上的一大特色。
“我们引导经营户积极推广品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以此带动本地乡村游。”茨河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芝介绍,不久前,颍泉区乡村振兴局发布“四九”红色乡村旅游线路,茨河铺古镇作为线路首站,是推荐第一打卡点,社区将继续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特色民宿、垂钓中心、游乐场所等,让更多游客走进茨河,感受乡村风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