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概率事件还是发生了...
“2000多只理财产品破净”,这个消息,小伙伴刷到了吧。不是假消息,懒猫拉了下数据,按照最新净值计算(截至3月21日),刚好有2000只理财产品净值小于1,也就是破净。
甚至连风险最低的“谨慎型”理财产品也有几十只跌破了净值。
于是乎,各种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有银行理财经理为了躲客户,在厕所里藏了半天,还有人晚上梦到“被客户追杀”。也有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妈,因为买的理财产品亏了1000多块,然后昏迷了...
是啊,在不少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心里,银行理财产品就是保本保息的,这下可好,利息没赚到,本金还亏了1000多,可不得昏迷么!那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亏了呢?主要是这2个原因:原因一:理财产品净值化。这是《资管新规》要求的,2022年初开始正式施行。简单点理解,就是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像公募基金一样披露净值变化。以前,银行理财产品是不披露净值变化的,给一个预期收益率,到期了也基本是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这就给银行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比如用“摊余成本法”计算每日收益。举个例子,你买的这笔理财,最终收益是365元,就把这365元平摊到每一天,也就是每天都能赚1块钱,爽歪歪。现在不行了,要按“市值法”披露净值,今天赚了2元,就按照2元的收益公布今天的净值。明天亏1元,就按照1元的亏损公布净值。可能最终还是赚365元,但每日的收益不再是平滑的,而是波动的。如果刚好某段时间,亏损大于收益,那银行理财产品就亏了。
原因二:近期的股债双杀行情。先说说银行理财产品都会买哪些资产。这是《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提供的数据,大头是债券,银行存款和同业存单占比也不小,还会买一些权益类资产。
从购买的资产类别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大同小异。风险低一些的银行理财产品,可能是“债券 + 银行存款 + 同业存单”,风险高一些的,在这个基础上,还可能配一些权益类资产。拿这只净值跌的最多的“谨慎型”理财产品来说,主要投资方向就是债券。
好巧不巧,最近不光股票跌了,债券也跌了一些,一些短债基金净值也纷纷回调。比如这只,华夏短债A,2021年3月~2022年2月,近1年的时间里,这只基金就没咋跌过,但是2月20日后,因为债券市场波动,这只基金开始跌了。
至于全部短债基金,懒猫扒了下数据,2月20日以来,有162只短债基金是负收益,占比30.6%。
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配置不少债券,和短债基金差不多,碰到债市回调,也就跌了。总的来说,就是比较倒霉,刚好《资管新规》实施,银行理财产品都要披露净值。也刚好最近一段时间碰上了股债双杀,这才有了新成立的银行理财产品纷纷破净。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债券基金(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由2部分组成:债券价格涨跌收益 + 债券票息收入。票息收入是稳定的,即使债券价格不涨,最终也能靠票息收入把亏的那部分补回来。还是以短债基金为例,过去10年(2012 - 2021),短债基金指数的最大回撤是1.24%,但4个月后也就把这个大坑回填了。
但这次破净还是给我们提了个醒,银行理财产品“保本”、“刚性兑付”的时代已经过去。净值化后,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像短债基金,中高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像“固收+”基金,再加上银行理财产品是一期一期发行的,到期后清算,持有期间也基本不可赎回。灵活性上,银行理财产品是比不过公募基金的。那问题来了,低风险投资,你会选择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呢,还是会选短债基金?还有激进一些的小伙伴,你是选中高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选“固收+”基金呢?不妨在评论区和懒猫讨论下。最后,再叨叨几句,不管是理财产品,还是短债基金,收益是越来越低。2012 - 2014年,短债基金的平均收益能达到5%,甚至6%。但这几年,也就3%出头。
于是,就有人说了,还不如去买银行指数基金,银行股的风险不大,但每年的分红率也有4.5%,比买低风险理财产品好多了。
银行股的风险大不大,这里不说,就说说波动。过去10年,中证银行指数的最大回撤是37.08%,过去5年,最大回撤也有28.68%。虽然收益高一些,但银行指数基金的这个波动,真不是低风险投资者所能承担的。退一步说,你都愿意承担这么大的波动了,追求的就是每年4.5%左右的分红吗?本文作者:懒猫,来源:懒猫的丰收日,原文标题:《小概率事件还是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