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规模速降六成?“失速”的量化“战车”将驶向何方

中国私募界的“量化战车”,在一顿规模狂飙后,于2022年迎头撞上“玻璃天花板”。

根据业内记载,历经史所未见的高速发展期后,2021年内有超过20家机构加入百亿阵营,数家头部机构曾经突破1000亿大关。

但最新数据显示,规模的批量萎缩似乎已成定局。其中甚至包括曾经突破千亿的几家头部机构。

渠道信息透露,这其中既有净值萎缩的作用,也有持有人赎回的影响,而且后者可能影响更大。

究竟是应该更偏重“规模”还是“业绩”,抑或是双赢乃至双输,这道经典的资管业考题,现在摆在了量化私募。

规模流失传言四起

虎年春节假期结束后,市场开始传出一家千亿级私募规模快速萎缩。

而且,细节慢慢,言之凿凿:相关言论称,一家头部机构出现了管理规模从1100亿回落到400亿的说法,跌幅超过六成。但在与业内资深的量化私募研究人士、代销渠道沟通后,目前得到的说法是如此大的规模降幅“难以证实”、“过于夸张”。

尤其是,手握数百亿量化资金的机构通常同时在20-30个渠道募集资金,整体规模难以通过抽样验证。

一些机构人士称,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两点:

1、部分头部量化机构规模确实出现了“戴维斯双杀”(净值和份额双双下降)。

2、而部分机构有主动控制管理规模“保业绩”的想法。

万亿时代的“新烦恼”

2021年,量化私募进入万亿规模时代,成为标志性事件。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财富管理需求、客户认知提升、以及2019年以来相对亮眼的超额收益表现,带动了量化私募基金超越行业平均的发展水平。截至2021年末,量化私募基金规模估算约1.5万亿(未剔除母子结构重复计算因素),行业规模占比约24.8%。

这直接改变了以往主观选股型机构主导的局面,量化交易的热度在2021年快速上升,并被认为是去年沪深两市交易量放大的助推力。

深层次看,中国量化交易不仅是规模层面变化。

2011年-2015年中国量化仍处萌芽阶段,2016年遭遇股指期货深度贴水,超额收益无法覆盖对冲成本;2017-2018年高频量价模型成为新范式,2019年起高频量价与机器学习进一步迭代,海归派量化私募集体崛起,百亿量化机构超20家。

然而,2021年两家量化知名机构先后遇到业绩波折。

2021年一季度,明汯投资遇到超额收益缩减问题,持有人出现一定规模赎回。三季度起,该机构超额水平回升至行业一线水平。

2021年9月起,千亿级私募幻方量化也遇到压力,到了年底遇到历史最大回撤值。该机构表示业绩波动来源于长周期上的持股波动,以及行业内量化策略同质化严重导致操作难度加大。

开年再遇“策略失灵”

2022年1月份,A股市场震荡行情明显,大型量化机构的表现与主观多头相差无几。

如上图,以一家规模超500亿的量化机构为例,指数增强的产品1月份净值回撤超10%,表现与中证500指数基金相差无几。

A股陷入调整之际,上述量化策略并未表现出降低波动等优势。

另据渠道人士透露,这家量化机构也出现规模下降的问题。其中,该机构曾发行了相当规模的中性对冲产品。

据私募排排网,该机构2020年8月发行的中性产品,截至今年1月末,收益仅为-3.8%,并没有斩获绝对收益,未体现稳健的收益特征。

渠道人士还指出,量化私募可能局部出现负循环现象。由于近期股指期货负基差的大幅收敛,中性策略产品表现不佳,部分私募可能遭遇赎回,导致反复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最终表现为规模缩减。

“消化规模”成为关键

中信证券研究发现,2021年量化私募超额收益中枢相比2020年略有下降,2021年9月之后面临超额收益的持续回撤压力。

复盘发现,过去一年量化私募遭遇三次系统性回撤:1)一季度抱团股解崩;2)9月-10月市场交易罗萎缩和周期股回调;3)去年四季度至今,新能源股票为代表的资产大幅回调,冲击了行业因子暴露明显的量化策略。

由于“规模是业绩的天敌”,对当前的量化私募影响尤其明显。经过连续三年的规模扩张,对超额收益斩获形成了较大压力。

市场压力下,量化私募开始被动或主动地“卸载”管理规模,让规模更契合当前策略和市场环境。

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中国量化私募的规模是否触碰到了“天花板”?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进入资管读者群内交流,加小编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

关键词: 策略 私募 战车 超额收益 业绩 机构 量化 规模 何方 行业